独山县用400亿建设的面子工程为乡村振兴带来哪些警示?
今日看点
近日,贵州独山县的“天下第一水司楼”事件持续发酵,一时间走向风口浪尖。在乡村振兴助力脱贫攻坚的关键之际,百亿元融资打造的文化景观却成为了烂尾楼。乡村振兴道路上地方举债发展需要注意哪些问题?如何真正依靠产业发展带动乡村振兴?
探讨:乡村振兴靠打造“天下第一”可行吗?
近年来,从江苏海安山寨版的“悉尼歌剧院”到河北三河的天子大酒店,各种奇葩山寨建筑上演着一出出啼笑皆非的闹剧。最近贵州独山县的“天下第一水司楼”的曝光再次引发人们的争议。“天下第一”的称号由来已久,各地热衷于打造“天下第一”的景观,这些景观也逐渐走向了夸张和猎奇,“贪大求洋”的现象更是比比皆是。烂尾景观的背后究竟是文旅产业的盲从发展还是地方政绩的“形象工程”,值得我们思考。
江苏山寨版“悉尼歌剧院”,图片来源于网络
随着“文化改革发展纳入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,列入各级政府效能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”的提出,以往抽象的文化软指标逐渐变为具象的硬指标,将文化正式纳入政府管理职能之中。各级政府在致力于经济扶贫的同时,试图借助文化相关产业助力乡村振兴。然而,在实际操作中,某些地方政府一味地追求GDP和绩效指标而忽视了行业发展规律,破坏了产业发展生态。
近期被公众热议的独山县绝非个例,无休止喧闹的背后引发深思:是什么促使这些现象频频出现?乡村振兴需要靠“天下第一”来发展吗?
独山县烂尾楼, 图片来源于网络
究其成因,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。首先是地方政府对当地文化挖掘不够,盲目攀比,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。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、区域文化特色、生产生活环境存在差异,发展过程中需要因地制宜,依托当地特色打造特色景观。然而,独山县并未遵循这一发展理念,而是盲目地追求经济指标,使得区域发展的不充分凸显。同时,投资规模庞大的建筑群与居民低收入水平形成鲜明对比,扶贫工作实质进展情况还是一个大大的问号。
其次,不少扶贫县盲目举债扶贫带来巨大反向作用。由于地方政府没有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性梳理,在过度鼓吹文化资源价值后陷入了“文化圈地”的误区。一些官员以地方政府为背书,吸引投资商纷纷注资,不惜通过负债打造奇葩景观来试图实现乡村振兴。比如,独山县就斥资400亿元建设的多个“形象工程”不仅浪费了大量资金,而且使民生项目无法得到应有的倾斜。还有之前陕西韩城耗资1.9亿建造的“鲤鱼跃龙门”项目也受到热议。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还花费巨资建造面子工程,最终也使得修筑的各类项目走向沦陷。
陕西韩城的“鲤鱼跃龙门”工程,图片来源于网络
由此看来,乡村振兴助力脱贫攻坚需要依托真正的实体产业实现长久性发展,从地区实际情况出发,深入探讨不同地区贫困县发展之路。同时,要以独山县案例为鉴,反思县域文旅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。因地制宜地发展相关产业,不断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,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,只有下大力气堵上这“吞金”巨口,才能使独山县的“奇观”现象得以有效解决。
面对不容乐观的财政收入和脱贫攻坚的紧迫形势,贫困县更应该知道每一分钱的来之不易。2018年 9 月,国务院扶贫办就曾约谈了 8 个贫困县市,就不少地方出现城建“贪大求洋”、乡村造“大景观”的现象进行调查,发现有的贫困县长期举债,负债率高达 336%。为什么会频频出现豪掷财政收入的大部分来追求所谓的“高大上”?这样的选择有多少比例是为了实现乡村振兴?又有多少选择是被政绩工程、面子工程蒙蔽了双眼?
在独山县的案例中不难找到这一问题的答案,所谓的“天下第一水司楼”,已经申报了三项吉尼斯世界纪录:世界最高琉璃陶建筑;世界最高水族、布依族、苗族民族元素建筑;世界最大牌楼。虽还未建成,但从外表仍能感受到建筑整体的巍峨壮观与富丽堂皇,颇具网红打卡景点的特质。然而独山县的经济基础却并不符合该建筑的“富贵气质”,即使建成也难以看到它实现持续化发展的潜质。
总的来说,地方政府的适度举债可以为乡村振兴带来发展机遇,但过度的举债发展会使当地并不乐观的财政情况雪上加霜。因此,举债发展地方经济一定要量力而行,要结合地方历史、现状和将来的交汇处考虑,不能脱离地方经济的实际状况盲目建设, 建设面子工程、形象工程,远远偏离了乡村振兴的初衷。
反思:乡村振兴如何实现长久发展?
1
产业发展是根本途径
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,要强化产业扶贫,“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”,也是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的关键措施。乡村振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,重点是产业振兴。只有产业振兴,才能增强乡村的吸引力,带动资源、人才等要素向乡村汇聚,为乡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。
产业振兴要强化顶层设计,注重规划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,优化产业空间布局,加大对贫困地区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力度,将单一主体进行充分整合与社会大市场实现有效对接,推动扶贫产业规模化、专业化发展。积极拓展传统农业功能,推进贫困地区农业与文化、旅游、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,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,提升产业融合的综合效益。
2
充分盘活乡村资源
独山县地处贵州省最南端,是大西南进入“两广”的陆上重要通道,素有“贵州南大门”、“西南门户”之称,其属于喀斯特地貌,自然风景独特,拥有良好的旅游产业发展条件。但独山县并未将这些资源有效利用起来,举债搞“面子工程”,“抱着金饭碗过穷日子”,这也是一些贫困地区在脱贫攻坚过程中面临的共性问题。
贵州的喀斯特地貌,图片来源于网络
一些贫困地区虽然产业发展基础薄弱,但具有地理、能源、生态、气候等方面的优势资源,却没有得到有效利用。在脱贫攻坚中,各地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,不能脱离实际,盲目照搬其他地区经验。只有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进行针对性布局,坚持问题导向精准发力,因地制宜盘活乡村资源,才能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用,最大化地激发乡村自身造血功能。
3
动员多元主体共同参与
目前,独山县已经通过续建、转建、压缩规模等方式分类推进整改,招引企业盘活现有资产。备受关注的“水司楼”也正在寻求同企业合作进行市场化运作。这也充分说明社会力量是脱贫攻坚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,对产业振兴至关重要。
脱贫攻坚应发挥政府和社会两方面的作用,凝聚全社会共识,调动各方积极性,引领市场、社会协同发力。推动社会组织资源供给和脱贫需求高效对接,探索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制度,建立信息和服务共享机制,通过多种手段,对参与脱贫攻坚的市场主体给予政策倾斜,拓展扶贫集体行动资源,打造多元联动、同频共振的扶贫共同体,形成助推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。
4
夯实人才基础
当前,人才短缺是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中面临的困难之一。独山县盲目举债建设“面子工程”充分表明选好政治性和事业性强干部队伍对地区发展非常重要。
乡村振兴关键在人,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。只有补齐贫困地区人才短板,才能实现贫困地区精准脱贫、增强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。要坚持以需求为导向,按照基层岗位需要引进紧缺人才。紧紧围绕脱贫攻坚工作,扎实开展人才队伍培训情况。建立科学的人才管理、人才评价和分配激励制度,抓好乡村本土人才,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。
结语
烧掉400亿的独山县虽然是比较极端的个案,但无论从哪个方面看,都是一个值得长期关注和警醒的样本。面对已经发生的问题,短期内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将损失降到最低,更加需要考虑的是长期考虑应该怎样借助市场的力量,准确地判断并找到补救性的措施。乡村要想真正实现振兴,必须要做到严格谨慎的调研、规划和评估,并拿出兼具战略和科学的实施方案,始终做到惠及民众,量力而行。
END
责 编 | 万晨阳 李渊 常天恺
美 编 | 路俊迪
推荐阅读
当“乡村振兴”遇上“直播电商”,如何保障“直播助农”行稳致远?